文/袁 帆
在20世纪的上海城市历史上,曾经有着两次遭受日本侵略者发动“淞沪战争”的惨痛经历,一次是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另一次是1937年的“八一三”事变。后一次战争对上海的伤害尤其巨大,因为从那以后,上海曾陷入日寇魔爪长达八年之久。
被日军炸毁的商务印书馆
上海的闸北、虹口地区当年曾是两次淞沪战争的主要战场,除了数以万计的中国军民死伤以外,被毁坏的民居、厂房等各类建筑更是不计其数,其中尤以位于闸北的“商务印书馆”被炸毁最令中国人痛心疾首,因为那是日本侵略者妄图毁掉中国文化之根的“反人类”“反文明”暴行。
这些悲惨的历史不能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被忘记,这与中国人民追求和平的愿望并无矛盾。然而毕竟因为年代越来越远,当年的战争遗迹被发现的可能也越来越小。为此,考证昔日战场遗址也是“追求真相,铭记历史”的当务之急。
展开剩余93%一、锡克教堂战场遗址考证日本侵华罪证——淞沪战争纪实照片
在我收藏的抗战史料中,有一组80余年前日本发行的明信片,都是日本随军记者拍摄的1937年“八一三”事变战斗场面照片,尽管画面上都是日本人鼓吹的“战绩”,但同时也是出自侵略者自己之手的“罪证”。
日本海军特别陆战队本部
这些照片触目惊心,其中三张的拍摄地很明确,有因“八百壮士”英勇阻击日军而闻名于世的“四行仓库”,有因两次发动淞沪战争而臭名昭著的“日本海军特别陆战队本部”,还有被日军占领的“扬州公所”等。其余的都是残垣断壁,一时很难辨认具体位置。不过有一张照片却引起了我的高度关注。
1930年代日本发行的淞沪战争明信片
这张照片是四名日本士兵在卧倒射击的镜头,而拍摄场景却很特别,是聚焦在一处又高又宽的建筑室外阶梯上。凭借建筑常识,我本能地意识到,能有这种阶梯的建筑一定是高大的公共建筑。于是仔细地数了一下,这处阶梯一共有20级,按照通常每一步18厘米计算,这座建筑的首层高度就要在3.5米以上,而整座建筑的高度就至少要在7—9米之间。阶梯的宽度虽然没法看到全貌,但从日军士兵卧倒的姿势分析,至少也要在3米左右。
迅速启动我的上海城市历史记忆,在当年发生激烈战斗的淞沪铁路沿线,大型建筑没有几座,而遗留至今的更是屈指可数。排除了几个可能后,我将目标指向一处特殊的历史建筑,它就是位于现在虹口区东宝兴路326号的印度“锡克教堂”。
印度锡克族巡捕老照片
(一)锡克教堂的历史
说起这座“锡克教堂”,就要涉及上海的另外一段城市记忆。事情追溯到1843年,因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失败后被迫施行的“五口通商”政策,使得上海自此正式开埠,并首先建立了英租界。之后到上海“淘金”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其中也包括来自印度旁遮普邦的锡克族人。1863年,上海的英美租界合并,建立“公共租界”,这些印度锡克族人开始迁居虹口,集中到现在的东宝兴路一带。为了维护社会治安,租界当局于1883年开始大量招募印度巡捕和“司阍”(门卫保安),而他们大都是信奉锡克教的锡克族人,不仅身材高大、面目黝黑,而且常年头缠厚厚的红布,尽管制服与西方籍巡捕一致,但上海人还是将其称作“红头阿三”,以示区别。
1902年,上海的印度籍巡捕和司阍已达100多人,他们要求租界当局建造锡克教“谒师所”(锡克教堂),藉以满足他们的宗教活动需要。1906年,公共租界工部局在东宝兴路附近购地,又请美国设计师设计图纸,于1907年7月4日奠基动工,至1908年3月建成“锡克谒师所”。上海的锡克族人从此开始在这里进行有规律的宗教活动。
虹口锡克教堂建成时的老照片(由南向北)
根据有关资料,这座“锡克谒师所”占地约1500平方米,包括附属建筑的全部建筑面积约1134平方米,主体建筑是一座二层的“砖木混合结构”教堂,建筑面积约为400平方米。按照当初的设计功能,教堂一楼是长15米,宽9米的会议室兼餐厅以及接待用房。
二楼是进行宗教活动的大厅。大厅正中央是方形祭台所在,南墙上各开一扇长方形窗,两个墙角则各建了一个很有特色的“五折”转角,其中三面折墙上各建有一扇长条窗。整个大厅分为七跨,每一跨的东西侧围墙上各开一扇大窗,使得大厅光线充足。
而进入大厅的主入口设在大厅的北面,人流经由地面通过一段多达20级的宽大阶梯直达二楼主入口。此外,这座建筑采用两坡尖屋顶,使得大厅的空间感极好,全部外墙用红砖砌筑,是典型的“清水墙”建筑,具有一定的建筑艺术价值。
锡克教堂旧址外观现状
(二)淞沪战争发生地考证
那么这座“锡克教堂”是否就是那张淞沪战争老照片的拍摄地呢?一切设想都是猜测,只有找到确凿的证据才能让真相大白。带着一种探秘追踪的迫切心情,我赶往东宝兴路,进行了一次考证“田野调查”,意欲破解谜团。
1930年代上海地图上的锡克庙位置示意图
如今残存的这座“锡克教堂”位置,就在上海轨交3号线的东侧,而线路就与原“淞沪铁路”线路重合。因为建筑具有的硕大体量和红色的外墙,辨识度很高,乘坐轨交3号线途经此处的人们都能看到。
锡克教堂局部现状(左侧即轨交3号线)
当我“按图索骥”从东宝兴路326号进入一处居民区时,才发现这座百年老建筑早已被许多老旧房屋所包围、分割,想要找到一个能拍到建筑全貌的地方都不可能。拐进“锡克教堂”旧址北侧的小院落,我的目光马上就被突出在建筑之外的那座台阶所吸引。这不就是老照片上的那个场景发生地嘛!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虽然台阶的许多细节发生了变化,但整体轮廓并没有发生变化。
锡克教堂遗址台阶现状
通过对台阶测量得到的结果是,台阶的整体净宽度约为3.15米,每一级踏步高度为0.18米,宽为0.28米,这些都与我的估计基本吻合。我再拿出那张老照片进行对比,发现照片与实地存在一处较大的差别,就是照片上的台阶是20级,现在的台阶却少了一级,只有19级,这又是怎么回事?
再仔细辨认,我注意到照片上的第一级台阶外缘是与台阶护墙的端头齐平的,而实地的第一步台阶明显地退进0.4米,大约是一个台阶的宽度,而且它的高度只有0.08米,不到其它台阶的二分之一。发现这一点后,存在的差别就太好解释了。原因在于当初建造的第一级台阶已经被埋没了,现在的建筑外地坪高度比当初提高了大约0.28米!
排除了这一个最大疑点后,我还发现照片上原来的台阶护墙是“清水”砌筑,而现在已被水泥砂浆包裹,但整体形状基本保持原样。再有就是当初的每一级台阶都有突出的外缘,而现在的台阶却是光秃秃的。这些细小差别对于一座经历了近百年沧桑,遭到过战争损毁,进行过维修改造的老建筑而言,都可以说是微不足道,对整体判别不构成实质性影响。
历史与现实的重叠
现在完全可以肯定,眼前的“锡克教堂”旧址就是我手中那张淞沪战争老照片的拍摄地。或者可以说,这里就是淞沪战争的又一处可以证实的“战场遗址”。尽管图片能够传达出的信息有限,但仍能感受到战斗的惨烈程度:“锡克教堂”的外墙布满弹洞,门窗毁坏殆尽,从大厅透亮的程度可以判断屋顶已被击穿,崩塌的残砖碎瓦到处散落。
综合所有信息后可以得出判断,虽然日本摄影师想通过这张照片表现日军士兵在前线“英勇战斗”,但从他们只能龟缩在台阶护墙后面,紧张地向外射击的情况可知,对面中国军队的攻势一定非常猛烈,致使他们只能据险防守,负隅顽抗,不敢轻举妄动,否则等待他们的一定是复仇的子弹!
二、天通庵车站遗址考证沿着紧邻锡克教堂西面的淞沪铁路向北不到一公里处,当年有一座“天通庵车站”。在上海的历史上,通车于1898年8月5日的淞沪铁路承载着太多的城市记忆。淞沪铁路全长16.09公里,自上海站至吴淞炮台湾。建路初期,设上海、江湾、张华浜、蕰藻浜、炮台湾等5个车站。民国时期,上海改为特别市,华界迅速发展,近郊乘客日渐增多,陆续增加天通庵、三民、高镜庙、吴淞镇等4个车站,全线共9个车站。
淞沪铁路示意图
(一)天通庵车站建于何时?
天通庵车站位于宝山路车站和江湾镇车站之间,因附近在历史上有一个“天通庵”的尼姑庵而得名。车站大致位置是在铁路西侧,同心路北侧。从历史照片上看,车站设有站房和月台,月台设有约15米长,4米宽的天棚。
天通庵车站旧照
天通庵车站建成通车的消息刊登于1920年1月3日《新闻报》,当时的报道是这样的:
沪宁路局之淞沪支路天通庵地方,现已添建新车站一处,所有票房、月台业已建筑完竣。阳历元旦晨刻六点十分,由沪开驶之第一次车辆车抵天通庵新车站,时均燃放鞭炮以祝该站开幕。
天通庵车站竣工报道
(二)两次淞沪抗战中的天通庵车站天通庵车站在上海抗战历史上是一个著名的地标。这是因为在淞沪铁路以东不远处,就是当年日本海军特别陆战队司令部所在地。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日本军队就是在天通庵车站南侧的道口跨过铁路,沿着同济路(今同心路)向西进攻八字桥的中国守军。
日军在天通庵车站活动的老照片(1932年)
在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中,淞沪铁路沿线成为中日两军激烈对抗的重要战场,而天通庵车站也是双方争夺目标之一。日本侵略者从地面和空中两个方向,对宝山路附近的重要文化设施和铁路设施都进行了重点打击,中国军队则进行了顽强抵抗。天通庵车站在战火中再次成为焦点。8月14日有记者报道战争状态:
“日本陆战队约七八十人,由便衣队前导,于昨日(指13日)9时15分,自北四川路日本小学开出……以轻机关枪向我驻军横扫,图越淞沪铁道,冲往宝山路,我驻防警察及保安队,当予猛烈还击。日本内阁于同日9时45分开会议决,要采取严厉行动。战争遂扩展到上海其他地段,天通庵路连续冲突,日军于午刻派出大队,自江湾路日军司令部背后,越天通庵车站火车过道处,经同济路,向我天通庵路、八字桥等处警戒线袭击,另有10余日兵由分水庙南进,过临平路桥,入临平路物华路一带,袭击该地警察局分驻所。到下午3时,闸北各处,如引翔乡、江湾路、八字桥、青云桥及横浜桥一带均爆发了战争……”
天通庵车站附近航拍图(1938年)
(三)天通庵车站遗址纪念地
如今,天通庵车站早已不见踪影。20世纪60年代初因通往吴淞口方向的公共汽车开通,淞沪铁路就停止了客运,而天通庵车站也就随之停用。最终到1997年,地面上的铁路因轨道交通3号线建设而被彻底拆除。
天通庵车站遗址位置示意图
由于在1927年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以及“一二八”与“八一三”两次淞沪抗战中,天通庵车站都曾经受过战火的洗礼,因此成为上海历史上的又一处重要战场遗址,2006年1月5日,虹口区人民政府将“淞沪铁路天通庵站遗址”公布为虹口区历史纪念地。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我特意寻访了包括天通庵车站、日本海军特别陆战队司令部等多处战争遗址,对发生在88年前的那场战争细节有了更贴切的感受。
经过仔细勘查与资料考证,我发现原来天通庵车站的位置上早就建起了一座商业大楼,因此纪念性保护标志并不是建在真正的原址之上,而是在原址向南约150米左右的街角处,但这并不影响后人了解历史。
天通庵车站遗址纪念碑
结语
在和平年代寻访淞沪战争遗址,给人带来的心灵触动非常之大。特别是在锡克教堂遗址前,我的思绪仿佛瞬时穿越时空,回到88年前的战场,凶恶的侵略者好像就趴在我的面前,感觉子弹横飞的场面如此之近,近得让人心头不禁一阵颤栗,隐隐作痛……然而寂静院落中茂盛的枇杷树洋溢着生活气息,却将我又拉回现实,让我再次深感“和平、安宁”是多么值得人们去百倍珍惜!
日本侵略军反动淞沪战争的历史罪证
今天的“岁月静好”,是当年中国抗日军民用“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惨痛代价置换而来。同样,为了明天的“永世安宁”,享受美好生活的中国人仍然需要“居安思危,常备不懈”。只要这个世界还有战争,一代代中国人就要准备以奋斗和牺牲去捍卫世界和平!这正是:
淞沪抗倭鏖战急,血雨腥风炮火凄;
历史遗迹今又现,惨痛国耻须铭记!
(2025/8/8 修订于上海)
注:本文第一部分原载于2020年8月9日《新民晚报》,现经作者补充修订后授权发表
作者简介
袁帆,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系1975级校友,人生多有跨界,兴趣爱好广泛,文笔朴实耐看。退休后专注于文史研究,多篇成果被国家级、省市级以及清华大学媒体刊发。2023年,被清华大学档案馆、校史馆聘为“清华史料和名人档案征集工程”特邀顾问。
发布于:天津市景盛网-线上正规配资-网络配资门户-股票杠杆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